立法18年上海农业科技如何再启新篇?

 新闻中心     |      2025-01-13

  日前,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作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若干规定》自2007年12月施行以来,在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立足上海超大城市特点和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通过人大立法进一步固化改革举措,提升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整体效能落地落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当前,上海农业科技创新正在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如何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农业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近日,记者前往上海一探究竟。

  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农业比重很低,GDP占比不到1%。但就是这不足1%的“小农业”,却承担起了保障城市供给和服务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任务”。

  “上海以小博大的底气和信心,源自市委、市政府对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高度关注和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相对集聚。”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科技处处长徐杰告诉记者,从传统农业发展至现代农业,动能转换是上海打造农业增长新引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

  潮起东方,又是一番景象。在中央擘画的改革蓝图中,上海有一个醒目的路标: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十四五”以来,上海本土“明星产品”走俏全国: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全国年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并惠及十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江海21”多年入选农业主导品种,并在苏皖云贵等17个省份养殖推广;“红明青菜”“矮抗青”等一批自主培育的青菜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立足上海走向全国,近5年累计推广超过80多万亩次……

  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统筹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去年6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将产业发展重点聚焦特色种源、生物制造、现代设施农业三个新赛道。修订《若干规定》,则是以立法形式固化改革举措,开展试点工作,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方案。

  激发创新活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作为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以下简称基因中心)结合自身特点,将科研人员分为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服务共四类人才,实行人才的分类考核。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推动对从事不同类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人才进行分类评价,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人尽其才百事兴。我们打破了原有的以‘职称定岗’设置,从以‘帽’取人,到以绩择人,打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赋予高技术人才更多话语权,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进而实现人才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的转换。”基因中心副主任刘鸿艳说。

  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的过程充满神奇,科研人员从高校走向产业的过程同样令人振奋。作为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一门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让“硬核科技”更容易走出实验室。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农业类成果转化已达60余项,转化金额3600余万元。

  当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联合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农业农村部门,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按照“战略协同、资源共享、聚焦重点、创新引领、高质高效”的原则,发挥好区域范围内各类资源优势,构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

  在上海,农业“小”种子,科研“大”明星。继浦东“张江种谷”、崇明“长三角农业硅谷”之后,去年7月上海农业再添奉贤“农业科创谷”。农业“三谷”错落有致发展,有效用好科技创新“关键招”,目的是着力培育一批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现代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转化,才能最大限度造福于民,推动社会进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沈悦告诉记者,企业是科技与应用之间的关键衔接点,是促进“高精尖”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催化剂。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有助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端聚集,促进产学研用充分融通。

  2024年,为进一步支持企业入驻“三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专门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盘子里为各谷分别划拨15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申报项目,目的就是要加快完善“企业出题”机制,支持企业牵头开展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集成创新。

  同时,科研项目还采用“揭榜挂帅”模式,企业不仅是需求提出方,还是评审方、出资方,项目资金由财政资金与企业自有资金以2∶1的比例共同支持。

  “资金支持不是问题,我们更看重的是能否吸引到足够优秀的科研人才,和我们一同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海颖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巍说,2024年公司发布了“黄鳝工厂化繁育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揭榜”,目标是在三年内推出一套黄鳝工厂化繁育技术规程,并形成企业标准。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为统筹创新资源,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能级,新修订的《若干规定》明确强化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格局,要求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涉农科技型企业培育。2024年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建立起了农业科技企业库,旨在推进建设农业科技产业集聚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策源能级。截至目前,共遴选出638家企业入库进行培育,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90家。

  在上海,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不仅可以在农业农村部门实现“充电蓄力”,还可以通过国家创新联盟实现抱团发展,既转了“身子”,又换了“脑子”,实现成果转化“双保险”。以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为例,联盟由一个实体公司联合6个科研单位和科学家团队形成“6+1”科企合作新模式,将农业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研究有机紧密结合,探索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科学家产生科研成果,企业做成果落地,我们联盟主要起到的是串珠成链的作用。”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玉说。

  生物制造是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也是上海市在农业领域布局的三个新赛道之一。在国家倡导绿色发展与科技兴农的战略指引下,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生物制剂的先行者,深刻理解并践行“新质生产力”理念,以现代生物科技为笔,描绘出一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画卷。

  “RNA生物农药的出现标志着农业治理的一次技术革命,它不仅能有效消灭害虫,还有望减少大量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公司负责人唐雪明表示,公司正积极对接产业链公司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对重要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绿叶菜开展从种源健康到绿色防控的全流程应用示范,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承担着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激励创新等重要作用。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也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畅通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动脉,既有全国领跑的底气,还有抢跑领先的引擎。此次修订的《若干规定》也再一次明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涉农科技型企业的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鼓励风险资本、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

  上海农好饲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与养殖为一体的“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7月,通过市农业农村委举办的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路演-畜牧成果专场活动,签约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的“农科贷”产品,成功获得1000万元资金贷款,解决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农业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着缺乏有效抵质押物、难以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等瓶颈问题,‘农科贷’这款产品就可以用知识产权、生物活体等进行质押,并享受同类产品最低利率,为企业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农行上海分行公司业务部范庆羿表示。

  记者获悉,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已在上海市创设发布了12项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产品,中科荃银签约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成功获得1300万元资金贷款。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上海农商银行1000万元金融支持。此外,银行将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为科技型农业企业融资提供增信。上海市还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未来产业基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等相关领域。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2024年6月,第三期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暨“农行杯”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场景大会在上海举办,重点围绕金融如何赋能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农业科技创投生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等开展多场研讨和交流,为农业科技注入金融的力量。

  征程万里,初心如磬。上海市建立起与农业科技企业的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依托于农业科技企业库,围绕企业需求,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投融资路演、上市问诊等服务。“很多有上市需求的农业企业对上市流程和材料并不熟悉,2024年11月,我们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举办了上海市农业科技企业科创沙龙上市问诊活动,邀请上市企业代表和相关行业专家对企业上市及资本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郭鹏表示,后续,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将陆续推出针对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专项培育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推动农业科技企业梯队培育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