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甜瓜、西瓜等问题品种625个,常态化推进登记品种“仿种子”清理,持续净化种业市场。
市面上常见的“仿种子”,是指对某个品种或亲本进行简单修饰、模仿改良而成的品种,其与原品种没有显著区别,甚至可能是盗用他人亲本,仿冒、套用他人品种。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时间,农民很难在购买种子时“窥一种而知果实”,往往只能等作物发芽、生长起来才大呼上当,或者到收获时才发现货不对板、产量低下。
“仿种子”侵害的不只是种植户利益。从供给端看,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周期漫长,往往需10年以上,长年累月的心血被人盗用、仿冒,自然会打击种业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让育种行业从业者头疼的问题之一,便是育出新种子,打败了“洋种子”,却又败给了“仿种子”。从市场端看,不法分子把已推广的良种稍微改变性状就作为新品种推广,贴牌、套牌的“仿种子”大行其道,“李鬼”赶跑了“李逵”,将造成育种同质化,扰乱种业市场。
打击“仿种子”,推广好种子,需从“入口”和“出口”两端发力,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入口”关,一方面要完善种子登记制度,各级品种登记审查单位应对登记品种的特异性实施实质审查,防止一品多名和剽窃原创品种的“仿种子”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可尝试缩短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周期,提高品种审定效率,防止因审定周期过长导致“仿种子”抢先占领市场,保护和提高企业研发新品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