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上,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科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机遇下,需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钛资本继续与多位嘉宾就农业科技领域展开深度探讨,主题是:从农业现代化角度看我国农业科技投资机遇。
此次分享衔接上一期的农业产业链话题,由钛资本农业科技组周鹤鸣、刘慧明主讲,介绍钛资本农业科技组认为值得关注的“科技3+1”细分领域,即种肥药+智能农机+数智农业,以及农业产业互联网赛道。参与讨论的访谈嘉宾有:坤辰资本创始合伙人张云祥,35斗、动脉网联合创始人毕元锋,浅石创投合伙人胡海清,农业基金投资经理Jane。以下为分享实录:
科技创投更倾向于关注上游产业,如农资、农机和农服,这些领域基本上都与科技密切相关,因此被称为科技赋农领域。
#农资:指的是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等。种子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是农业的“芯片”;中国也成立了一些种业公司,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肥料和农药,正在尝试通过融合以减少使用量,这种趋势也是出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考虑。
#农机:在传统农机装备方面,已经涌现出体量较大的企业,但也有部分爆发性增长的创新企业值得关注。我们主要关注新型农机装备,如农业机器人,这与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装备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的特点。然而,农业生产的复杂性远远超过高速公路等场景,因此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工程难题需要克服,需要与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相结合。目前一些公司在局部场景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真正实现农业无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国内,传统农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自动化的产物,但智能农机,特别是农业无人机,目前已经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农服:农业服务的范围比较广,将其称为数字农业,即结合传感、遥感、物联网等手段,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生产场景高度结合。比如,种植业或养殖业。其中又可以细分为大田种植、温室大棚种植、以及垂直农业设施种植。大棚可以看作是设施农业的一部分,而垂直农业指的是垂直层叠种植。大田种植和温室大棚的可控环境已经逐渐成为现实。此外,还需要考虑成本、可靠性、稳定性等因素,要真正做到适用也并不简单。因此,数字农业绝对不是简单地将工业化技术应用到农业场景中,而是需要将技术与场景深度耦合起来。总体来说,从股权投资角度看,数字农业整体上处于风险投资(VC)阶段。
“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现状,要实现农业科技的规模应用,必须改变目前小农户的生产模式。这就需要推动土地流转,即通过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将小块土地集中到大户或企业手中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
#大国小农: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众多,而单位农业生产主体的经营规模却非常小。相比之下,美国农民人均耕地可能接近2145亩,而我们70%的耕地面积却都是由小于0.6公顷的农户经营。这也导致了整个农业的自给性较弱,商品化率也较低。
#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一方面指规模化成片的农田面积,另一方面指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中国面临的很多地区存在着地块不统一的情况,包括经营主体分散,很可能导致农业科技创业公司在技术方案上的标准化开发出现问题。这就对创业公司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包括成本控制、商业化复制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如果要推动我国农业向高质量农业工业化方向发展,一定要具备三方面的核心因素:一是适度规模化的土地面积,二是充足且适配的农业设施,三是相对职业化的农民。
就以上前提条件而言,国家土地流转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都为产业变革奠定着好的条件。一方面零散、破碎、低质的土地状况将会可预见的有所改良;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相关的社会化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土地流转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但进一步推进可能会带来其他问题,农业农村部目前也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
关注农业科技的投资人,有几种不同的趋势:一类是原本关注消费、食品的投资人,逐渐向上游转移。第二类是技术侧向应用场景方向转移,例如无人机或机器人向农业生产场景的渗透。总的来说,最终需要兼顾场景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把握这些方面。
如何优化农业生产的结构,包括如何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推动中国建立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体系?这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大思维框架。我们在大的行业发展趋势下总结出了几条投资主线。
中游核心逻辑:农业生产工业化。围绕如何将农业的生产过程做到标准、可控,其中就涉及到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改良,包括农资产品的投入、智能农机等各细分赛道。在大的要素逐步具备的环境下,我们重点关注需求端引导的生产工具创新,比如能够赋能生产环节、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新型智能农机、智慧种养殖管理养殖平台,是新主体工业化生产的必要生产工具。
#智能农机。智能农机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适应本土化特点。中国的耕地分散,土地碎片化明显,与适用于欧美市场平原作业的大型机械相比,中国的本土农机适用性差。目前,在中国的一些本土农产品生产场景下,无法借鉴国外的机械,因此需要进行完全自主研发。对于规模化程度较大的场景,机械化替代趋势明显,这为国产农机企业,特别是创业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是数智化农业。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大田、温室大棚和垂直农业,目前可以观察到两个主流趋势。一是农业物联网设施和平台,主要以组装和集成形式存在,主要解决重复性劳动和分布不均匀的技术种养殖等问题,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是能否真正理解农业生产场景,了解农民养殖的痛点,以合理价格实现商业化落地。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下游用户是否愿意为产品和服务买单,这是一个核心能力的重要判别标准。二是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农事管理和种植服务平台,这些公司通常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其核心能力在于知识和治理结构。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与项目和基础农业层的捆绑结合程度,以及其结合深度是否能为客户带来深刻的价值体现。对于仅拥有基础数据但缺乏模型能力或与与上游基础农业生产场景结合不足的企业,其排他性和壁垒是不成立的。总之,中间层作为辅助整个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存在,其核心目标是为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如果相关产品不能提供最直接、可预见和计算的降本增效效益,那么将无法得到下游商业验证,这类产品或项目性公司基本上会很快被市场淘汰。
上游核心逻辑: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尤其是育种领域。
目前人类已经掌握的CRISPR-Cas9技术,能够在特定目标上切割DNA。这种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意味着人类已经具备了精准定向和快速育种的能力,从而释放了生物育种的更大潜能和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此外,还需要关注政策和监管层面。像美国等欧美国家在几年前就已经开放了基因编辑的监管政策,针对基因编辑也做了很多立法,并简化了对外源性基因转入的安全性审查步骤。对我国而言,农业农村部每年都在不断发布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批准清单,清单的规模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我国的监管措施虽然落后,但也在不断完善中,但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现阶段欧美国家已完成了一系列抗病性状的基因编辑动物的商业化,我国目前其实在基因编辑底层基础研究和工具方面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技术积累,政策的逐步松绑无疑会释放巨大的市场活力。
接下来,是农产品的流通层面,主要包括农电商平台、产业互联网和仓储物流等代表的流通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和落地。
首先,对于流通平台来说,核心能力在于平台的匹配能力。也就是如何解决农产品的非标准化,这是整个平台匹配效率的核心体现。过去几年,很多农产品流通平台失败和倒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产品难以标准化和打标签,这导致无法解决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区域品牌能力的打造。这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增量和变量市场,主要体现在非刚需农业层面。在流通农业层面,品质的提高会比产量的提高更好。由于经纬度、海拔、日照、土壤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因此需要基于基础农业知识库构建能力。第三方面,需要关注能够显著缩短农产品交易链条的平台型项目。无论是拥有独一无二的育种技术,还是在大量数据和算法壁垒沉淀下的种植/养殖指导型平台,都是具有从上游的投入到中游的生产环节缩短,甚至是未来有机会触达下游商品化与品牌端销售端的有张力的平台,如蓝莓、水产、蜂蜜等高附加值的单一品类内形成纵向的产业闭环。这样的项目可以通过产品、供应链形成壁垒,最终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与超级符号壁垒,我们认为它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会有较高想象空间的估值。
钛资本刘慧明:请问坤辰资本张云祥先生,您认为对于我们整个的农业产前、产中乃至产后环节,AI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云祥: 我认为AI可能是一个数字化的升级,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农业的现状是在底层能够收集硬件数据的设备还比较少。随着各个应用场景的发展,无论是养殖还是种植,包括如今有许多从事数字农业的创业公司,数据收集的触角越来越多。随着行业数据的增加,我认为可以实现对农业的数字化甚至进一步的AI应用,这将对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能会加速行业发展。但在当前阶段,与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相比,农业领域的底层数据相对匮乏。因此,AI的效果可能不会特别明显,主要是由于底层数据的限制。
钛资本刘慧明:未来三年内,农业赛道可能会有一些技术演变和热点突破,张总对此有何看法?
张云祥:现在的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且减少的现象,因此在各种场景中,对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我认为在未来几年内,农业机械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外,与肥料和药物相关的合成生物技术等细分领域也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随着土地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品质要求的增加,种植户和养殖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增加。这将推动上游生产资料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产生了更大的需求。
钛资本刘慧明:有两个问题需要请教张总,一是关于数据方面,现在是否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规?二是关于种业,国家队出手是否适合市场化的GP去投或不投?
张云祥:各国在数据方面都很敏感,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涉及到气象、土壤和生物等数据。中国同样在农业领域对数据有一些监管措施,这个监管政策壁垒对后续投资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未来,我们需要境外资金时,特别是欧美或其他国家的LP资金,可能会遇到政策和障碍问题,我们作为GP也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钛资本刘慧明:在特殊领域的政策限制方面,如转基因和基因编辑领域,我国在立法和监管方面存在空白和落后。想请问张总,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在这个领域是否存在限制或空白点?
张云祥:去年年底国家发布了一批转基因玉米名录,包括几十家公司。我记得在玉米和大豆等品类里已经放开转基因种植。当然,这可能受到一些背景原因的影响,可能是当前环境迫使这么做,但事实上,国家已经对一些重要作物,如玉米和大豆放开转基因种植。随着这两个品类的推广,可能会有更多品类放开。我认为基因编辑类肯定会放开,因为这是一个趋势。
钛资本刘慧明:张总您如何看待国外目前在这个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这对我们的投资有哪些指导意义呢?
张云祥:无论是转基因、基因编辑还是分子育种,在国外都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和技术。就拿转基因来说,国外早就开始广泛种植了,而国内从去年才开始放开,慢慢开始种植。比如玉米,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转基因仍存在争议,因为我们缺乏人类食用后的反应数据。总的来说,国外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已经非常成熟,监管可能会相对较少。
钛资本刘慧明:因为政策和立法都会对产业发展的时机产生影响,坤辰在这个环节是如何进行研判的呢?
张云祥:育种可以分为大田育种和经济作物育种两个方向。大田育种大多来自研究所、院校和国有企业。对于经济作物育种,我们看到像番茄、花生、油菜等的育种公司,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单个品类市场容量不大,做几个品种可能不会成为大企业。二是经济作物育种最难商业化,因为缺乏大农产品品牌公司,导致没有公司愿意为其产品推广和付费。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势品牌推动上游育种公司育出差异化品种,从而实现稳定供应。总的来说,经济作物育种当前阶段商业化最难,有种植产业背景的公司可能更适合投资。
钛资本刘慧明:接下来有请浅石创投的胡海清先生为我们解答一下,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产前、产后等环节,目前存在的痛点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胡海清:我们团队内部认为,包括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化等不同的技术领域在整个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应用,无论是与国外同行对比,还是与上一个周期我们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机遇,所以我们认为这块空间非常大,这也会更加坚定我们持续关注这个方向的决心。以智能农机这一细分方向为例,一方面,我们的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点和成长空间都很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国内市场蓬勃增长的同时,产品出海的机会也在涌现。比如,我们投资的惠达的自动驾驶模块和无人机在海外规模化种植的区域,如拉丁美洲、东欧等地,近期业务增长迅速。
说到行业的需求,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角度,就是人。需要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行业相关从业者,一起去耐心去培养、陪伴新一代中青年农业科技领域的企业家。过去十多年,我自己有很多精力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享受到了上一个周期的红利,也很幸运能够见证与陪伴一整代医疗行业创业者们成长为各个细分领域的行业领袖。农业科技领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周期,也一定会发生。农业领域的人才门槛较高,他们需要懂农业、懂技术、懂商业,需要具备综合的复合型的人才素质。这个过程不容易,需要时间,我们已经投过不少,也相信会有一代人能够最终脱颖而出。
钛资本刘慧明:您刚提到的像博瑞迪这样的育种公司,AI可能最先落地的应用是在加速遗传改良研究方面,或者是辅助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的新品种。目前来看,AI在各个赛道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胡总您如何看待这一领域呢?
胡海清:如果定义AI的标准是提升整体人类生产效率的维度,我们觉得在人类历史上几次技术革命中,农业都没有缺席,都被极大的影响与改造了。以此尽管还需要时间,但我对AI在未来农业科技升级过程中的应用是非常乐观与重视的。其实现有大数据、IoT等技术在现有农业研发与生产环节的应用,已经是AI能力的体现,也已经在产生巨大的价值。所以假以时日,上述问题就不会再是一个需要被回答的问题。
钛资本刘慧明:想请教胡总,对于早期投资和中后期投资,在农业科技领域赛道上,我们对项目的关注点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
胡海清:我们内部的投资标准放在整个创投行业之中并没有特殊之处。最重要的肯定是人,我们对优秀的农业科技赛道创业者的挑选和评判永远排在第一位。另外,这个行业确实有自己的行业和技术壁垒,所以我们对团队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技术是否具备平台性还是非常重视的。此外,大家可能注意到,随着行业与企业业务的自然发展,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进行国际业务拓展,能否有潜力成长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就也很重要。
钛资本刘慧明:是否能够成长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是我们在做项目评估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这里想请教胡总,无论是技术、商业模型还是团队,哪种模式具有成为一家成功公司的潜质,有哪些特征?
胡海清:从最基本的常识角度来看,我们觉得成功的企业都是解决了人类或行业普适性的问题。比如,中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与国外规模化种植的区域可比,都有智能农机和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此外,中国的农业行业定位比较复杂,一方面我们需要树立类似欧美的“主权农业”的定位,但因为国情、历史与自然禀赋的不同,使得我们同时具备类似日本、台湾地区的精品农业的特征与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国家农业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加上国内完整的一产、二产、三产的基础,以及国内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对于中国企业出海是具备普遍的竞争优势的。
钛资本刘慧明:我们的资源结构相对丰富。胡总您认为,我们需要如何在成本结构上进行优化,以适应中国特殊的现代农业道路?
胡海清: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复杂。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为例,一方面,我们需要集约化,因为这是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但是,由于国情与历史沿革的差异,国内农业土地的流转方式也非常复杂,有各种承包、租赁、转让和分包的方式。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在面对这么大、这么复杂的国家与行业的时候,应该以更加开放、更加面向未来、不用简单的二元法来归纳总结的心态来看待我们所从事的领域,以及在微观层面上评估与对待我们合作的企业与创业者。
作为中国农业赛道产业的实践者,我们也是历史经验的持有者,感慨颇多。这个赛道能有更多的资本进入,相对来说,对创业型企业,及孵化中的企业会更友好。如今,很高兴能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仁共同从事这个赛道的事业。钛资本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朋友加入,共同探索农业赛道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