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正式对公众敞开大门,这不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一座传承智慧与探索精神的灯塔。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位位科学家无私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以人类的未来为使命,无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
为庆祝博物馆正式开馆,特策划“博物馆探寻记”系列图文,每期为大家讲述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因为经济压力,他没能如愿学成医学,在误打误撞下“弃医从农”,却发现“医学能治病救人,农业能解决人们吃饭穿衣的问题,同样是人生的重大需求。”
1956年7月,50岁的他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8年后,他第二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75岁之际,他第三次申请入党,“我真诚地请求党接受我做一名普通的员,在党的直接教育下,把我的有生之年贡献给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和事业。”
戴松恩,我国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晚年体弱多病,曾患两次心肌梗死、四次肺炎,但仍不忘初心,一生致力于我国农业科学事业,兢兢业业,风雨无悔。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科学的春天到来。戴松恩凭借丰富的留学和考察经验,敏锐地察觉到种子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紧迫性。在1978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农学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他首次公开建议对我国种子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希望相关部门迅速制定种子法,这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同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种子公司,我国种子管理的制度体系开始逐渐成型,但是依然没有提出设立专门的种子管理法规。
面对现实挑战,戴松恩深知还需进一步推动《种子法》的制定,促进中国种业的规范化发展。他正式提交了《建议农林部迅速制定〈种子法〉》;9月,又撰写了《关于迅速制定〈种子法的〉建议》,通过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报送中央领导审阅;11月,修订了《关于迅速制定〈种子法〉的建议》,并抄送至《人民日报》科教部王友恭,于1979年2月刊发。
1978年,戴松恩《关于迅速制定〈种子法〉的建议》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8年,戴松恩《关于迅速制定〈种子法〉的建议》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三次撰文,不仅展示了戴松恩的前瞻性的思考,更推动了我国《种子法》的制定进程。
他的努力也最终见到了成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第二次全国范围作物种质资源征集活动全面展开,这次是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征集”的补充,缓解了全国出现的种子多、乱、杂的局面。同时,将完善和加强我国种子管理工作正式提上日程。
1981年12月,在戴松恩等专家的建议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在京成立。1986年,国家作物种质库(老库)建成。2021年9月,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建成,作为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种质库,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堪称种子的“诺亚方舟”。
经过逐步推进和酝酿,2000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制定,并于当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这部法律已经历三次修订,对推动我国种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戴松恩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粒生生不息的“种子”。回看他一页页泛黄的手稿,我们似乎又能看到许多年前,他为中国的种子事业殚精竭虑、奔走疾呼的身影。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留下的种子长成了良田。以戴松恩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的远见与贡献,也将被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1]钟卫宏.为端牢“中国饭碗”奔走疾呼——记戴松恩对我国首部种子法的贡献[N].科技日报,2022.12.16.
[2]谭光万 刘旭等.戴松恩院士对我国首部《种子法》的贡献[J].中国种业,2020(02).
[3]他不忘初心,递交三次入党申请,76岁终成真科学大家[OL].中国科学家,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