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系当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稳产保供、增收共富的内在要求。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也很难给农业从业者带来可观收入,必须坚决摒弃。农业受水、土、光、热等资源影响明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用绿色生产方式让优良土地产出品种丰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的鲜明体现。我们建设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体现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共同特征,又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彰显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传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智慧,体现减排固碳、和谐共生的时代之需。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使用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可降解农膜逐步取代传统的饲料、化肥、农药、农膜等,将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大幅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劳动资料迭代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农业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条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随着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乡村已经不再仅仅是农业生产场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为城乡居民营造优美的乡村环境、提供绿色优质的农产品,有助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
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2014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第一部国家级的法规。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具体问题,细化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同年,原农业部等8部门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成为指导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1年,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强调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10年前提高0.35个等级。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比10年前提高0.05。在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化肥年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5000多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相比10年前均大幅提升。同时,绿色产品供给水平有效提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7.8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7%以上。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还不够牢固,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任重道远。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把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尊重农业绿色发展规律。推进绿色发展的本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种粮畜牧必然产生秸秆粪便等副产品,针对农业副产品,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找到合理利用出路,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此外,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去污、提质、增效”3个方面,去污就是实现生产生活过程的清洁化,提质就是实现生产绿色化和产品优质化,增效就是逐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各地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既不能“开倒车”,也不能搞“一刀切”。
二是创新市场化手段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过程将带来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和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减排红利,农产品品质提升的质量红利,农村环境改善的生态红利。要挖掘农业农村多元价值,通过生态补偿,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等手段,将红利变成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要加快先行先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地见效,为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新路。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部门协同,特别是加强农业农村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的会商联动,在施肥、用药、作物收获高峰期就污染管控等事项加强沟通协商。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更加体现绿色导向。综合应用补贴、试点示范、工程项目等手段,引导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探索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回收等行为挂钩。持续强化政策保障,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总结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经验,在更大范围复制和推广先进模式、创新举措。
四是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巩固拓展已有成效,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投入品管理要更加注重科学、精准管理,实现从减总量向优结构转变。废弃物利用方面要更加注重高效、清洁利用,避免出现二次污染或次生问题。抓住生态循环“牛鼻子”,推广种养循环模式,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强链、补链、延链。推行绿色技术发展复合种养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内部自循环,以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畅通种养产业间循环,通过延长农业副产品利用链条等实现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