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丰收田园。空中俯瞰被秋色浸染的林源镇, 那茫茫21万亩大农田尽显壮阔之美。
硕果垂枝头,归仓正当时。这不,该镇长发村远丰谷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健健正带领机械队收割玉米和大豆。他介绍说,合作社共流转土地3000亩,500亩杂粮前期已经收完,1000亩玉米和1500亩大豆我们用大型机械几天就能收完。等倒出时间后,再帮助村民和贪困户收割。
每年的此时,大田作物早巳收割完毕。但今年赶上两场风灾夹带多雨,致使秋收延迟。
为了抗灾夺丰收和加快收获进度,该镇一是克服秸秆倒伏、洼地积水等困难,镇村干部指导农户多举措促早熟、多思路降损失。二是研究改造玉米收获机械,巡回召开培训会议。三是对玉米收获机械科学安排、集中调度,做到不打乱仗、不误工时。同时,对倒伏严重、积水不退的地块采取手工收获,双管齐下,做到颗粒归仓。
据了解,该镇粮豆作物种植面积18.9万亩,是大同区寒地粮食主产区和优质杂粮集散地。通过有序有力开展工作,预计月末完成秋收任务。
在该镇常家围子村大片农田里,主管农业副镇长孔祥海正在督导秋收。孔祥海说:“由于前期雨水丰沛打下了基础,虽然遭受了风灾,但影响不大,今年黄豆亩产能达到380斤,玉米亩产能达到1300多斤,收入有账算”。
为了建设经济强镇,该镇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种植结构,扩大药材面积,发展经济作物,打造杂粮品牌,辟建示范基地,促进农旅融合,进一步挖掘了增收潜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