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有底气。”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言语间满是自豪,“俺们一个合作社就种了10万亩地,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稻花香、鱼儿肥,稻鱼共生,一田双收。”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牌口村种粮大户刘进良高兴地说,自从学会立体种养,稻田效益翻了番。
习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放眼广袤田畴,平田整地用上了北斗导航,打药施肥用上了无人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地的好帮手。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习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为目标,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全面提升种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种了大半辈子地,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刘寨村农民孙玉旗越来越感到种子的重要性:“这几年俺选了‘浚单20’这个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强,跟着专家种田,收益稳得很!”
一粒良种背后凝结着育种专家的辛勤付出。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程相文,为缩短玉米育种时间,50多年扎根田间,选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浚单20”玉米种子在全国推广种植近3亿亩。
目前我国种业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近10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随着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工作深入推进,一批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弥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在江西省遂川县珠田乡珠溪村地头,种粮大户王小兰正着手防治稻飞虱。一通电话过后不一会儿,农技专家就带着植保队赶到,无人机旋即升空作业。王小兰说:“今年种了2000亩优质稻,种子好,防治及时,预计每亩能增产10%。”
“政策到田间,服务跟得上,好种子就能长出丰收粮。”遂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袁华生说,全县230多名农技员下到村组“问诊”,病虫防治、绿色植保等技术落到田畴,护航良种生长。
看全国,近55万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畅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大大提升了农业效益。通过推广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2020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40.6%、40.2%,助力粮食连年丰收。
“好种育好粮,好粮不愁卖,一开镰就卖完了!”夏收时节,山东省高密市大迟家村种粮大户魏蒙一身轻松,他今年种的1500多亩优质强筋麦,早早被面粉厂以每斤高出市场价的价格订购。
魏蒙讲述种粮门道:“我们对接潍坊市农科院,试验田里种了10多个麦种,看禾选种,优中选优。现在加工企业‘口味’越来越专,我们的强筋麦订单,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带动400多户村民受益。”
看全国,一粒粒好种子在田畴里拔节生长。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为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
习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四川省西昌市佑君镇油碾村,村党支部书记庞宗明又在田埂上巡田:“全村耕地每周巡查一遍,这是‘田长’的职责。”在西昌市,每块耕地都有“田长”守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实现全覆盖。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各地实施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少地方探索建立“田长制”,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人,打造智能化、常态化、精细化的监管平台,实现耕地保护智慧监管。
走进河南省武陟县岳马蓬村高标准农田,茁壮成长的玉米秧苗一派生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岳保红说,今年的500多亩优质专用小麦刚刚收获,加上这新播下的玉米,每亩地纯收益能达700多元,比去年增收15%。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岳保红打开话匣子:“过去土渠跑冒滴漏,现在田里遍布自动喷头,浇灌省事又省心;田间道路升级,收割机撒欢儿跑,成本降了不少;以前春怕旱、秋怕涝,如今沟渠四通八达,旱能浇、涝能排,不再靠天吃饭。”
目前,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今明两年,每年推进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能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黑土地有劲了,水稻苗情好,长得壮实!”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李渊博俯身抓起一把黑土,啧啧夸赞:“从过去大肥大药到现在的科学营养餐,秸秆还田给黑土盖‘被子’,增肥又保墒,黑土泛着油光,变松变细了。”在东北,保护性耕作让黑土地焕发生机。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今年实施面积6500万亩以上。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建设200个集中连片示范区。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范围,今年试点面积达到4000万亩。
习总书记指出,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这个问题多做文章。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大批绿色优质农产品扮靓百姓餐桌,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走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云华村田间,绿油油的稻田令人赏心悦目,水下尽是撒欢的鱼儿。2019年,云华村村民马朝庭尝试“稻鱼综合种养”,尝到甜头的他通过土地流转,今年将稻米种植面积扩大到30余亩。
绿色兴农,农业的生态底色越发鲜明。2020年,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连续4年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8%,目前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5.5万个。
“荒山变青山,板栗绿了荒山坡,一年收入4万多。”贵州省望谟县平洞街道洛郎村村民苏启凤笑意写在脸上,“企业保底价收购,一斤3.5元,板栗身价涨了3倍多,乡亲们纷纷种起板栗林。”
洛郎村板栗产业发展,得益于一条从田间连车间的产业链。近年来,冷库、无菌厂房、深加工生产线相继落户洛郎村,龙头企业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小板栗走出大山卖到全国。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如今,越来越多农产品告别“原字号”,通过加工增值鼓起农民腰包。202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23.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7.3万家,加工转化率提升到68%,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辐射带动1亿多小农户增收。
走进安徽省利辛县巩店镇天逸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闯带着乡亲们将搅拌好的秸秆粉屑装袋,制成菌棒。在这里,农作物秸秆成了“宝贝”:加工成菌棒,再生产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废弃的菌棒还可以制成有机肥。
循环再利用,找回农业“另一半”。各地推进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土壤地力,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585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农膜回收率达到80%。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我们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新征程上谱写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