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达成这一目标,亟需为农业农村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而数智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纵观历史,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分别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带来了人类社会一次次跨越式变革,农业生产也随之升级。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农民主要通过人力、畜力和简单的工具开展小范围农业活动,蒸汽技术为农民带来了蒸汽磨机、风选机、脱粒机等农用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加了农用机械的可用性、适用性,带领农业生产进入高效能、规模化时代。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萌芽与迭代,智能化时代悄然来临,数智农业应运而生,农业生产也将借此完成质的提升,成为释放农业生产要素潜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横看世界,各发达国家已逐步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信息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成果颇丰。英国4000多家大型农场都在通过“门卫”(Gate Keeper)专家系统进行农场管理和辅助决策。该系统整合了英国多家农场20余年的农事生产经验及相关数据,为众多农学和信息领域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可以为农场设计最佳的种植、施肥施药方案,精确分析农田投入产出和农场成本收益。日本注重智慧农业系统建设,开发了农业数据协作平台,收集来自企业、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的农业基础数据,提供气象、农田、农机、农药化肥、病虫害诊断等多个场景的互联网应用接口,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预测工具就是其中之一,可以利用光照、气温等数据较精准地预测蔬菜生长和产量情况,已能适用于黄瓜、生菜、卷心菜、西红柿等9个蔬菜品种。可以说,数智化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了具象化的应用示例和显著成果,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想要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能也不能离开数字技术的深度助力。
着眼于我国实际,新时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良好开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部分产业和技术已经实现领跑。目前全国有2亿多小农户,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不可选择的历史起点。近些年来,各地积极通过数智化方式一步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已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管理、数据共享、追溯有效的集成式平台,打造了省内农产品质量管理“一张网”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均有记录、可追溯、能定责,实实在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湖北省持续推进“互联网+北斗+农机”融合机制,目前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已超过3万台套,几乎涵盖植保、播种、整地、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作业环节,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浙江省推动乡村数智生活馆建设,通过提升改造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形成数智服务中心,既有党建、政务、金融等便民服务,也有电商、健康、养老、法律等特色服务,初步实现了乡村治理数智化,为乡村智治提供了新模式。数智化浪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相较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以数智化为抓手,全面释能,加力前进。一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数智化,激发其新质生产力效能。政府等管理主体要着力完善数智化应用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吸引市场主体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参与建设开发,推动数智化软硬件设施在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各环节实施应用。打造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场景,不盲目追求“高大上”,注重调动广大农民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让数字平台用起来,进而活起来,加速农业生产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探索发展农文旅融合、智慧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助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二是紧抓科技创新,着力解决数智化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瞄准生物育种、绿色低碳、农业科技装备等核心技术领域精准发力,探索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激发自主创新的潜力与活力。加快培养一批服务乡村的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完善支持数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入其中,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与活力。三是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两手抓。发展智慧农业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选择,天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产业升级离不开农村和农民这两个关键因素。要将智慧农业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以智慧农业发展带动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全面增强乡村发展的活力。四是着力贯通农业农村数智化链条上下游。破除数据流通壁垒,整合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搭建覆盖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方组织的功能网络,改变数据“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局面,让数据真正“跑起来”“跑得快”,推动实现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五是积极开展数智化试点,探寻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模式新路径。科学规划,分类分步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要防止“齐步走”“一刀切”,根据不同地方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推进数字技术与智能装备在不同地区、不同细分产业、不同种类以及产业链不同环节中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探索新模式。打造农业数智化区域示范工程,形成并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数智化应用模式,最大程度提升农产品品质、挖掘产业潜在效益、增强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