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
《通知》提出,要实施金融保障粮食安全专项行动。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达1430亿元,增速达17.31%,为农业生产提供了4.9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赔付1124亿元,惠及农户5772万户。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农业风险保障水平不足、风险多层次分散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与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未来,保险行业应在全面推进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工作的同时,通过优化农业保险险种设计、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持续科技赋能等举措,整合、担保、证券、气象和遥感等外部资源,不断“提标、增品、扩面”,力争为农户提供更全面、更高层次的风险保障,助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是重中之重。
财政部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连年超过1.3万亿斤,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八成,产量占比超九成,是老百姓饭碗里主要的粮食品种,也是农业保险政策重要的“主干道”。
为保障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物化成本保险,即“基本险”,并于2012年在全国推广。然而,随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风险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种最基本的物化成本保险越来越无法充分满足广大种粮农民的需要。基于此,我国从2018年开始探索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从2018年到2020年在部分产粮大县进行试点,从2021年至2023年逐步推广到所有产粮大县,从2024年起在全国全面覆盖,前后历时大约6年时间。
近期,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推动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稳定种粮农户收益,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从初步试点,到试点扩围,再到全面覆盖。6年来,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已具备较好实施基础和较高保障水平。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此前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逐步覆盖产粮大县的过程中,在风险防范、承保理赔、运行机制、农户接受度等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受到种粮农户及地方政府的欢迎。初步统计,近3年产粮大县三大主粮平均保障水平提升了48%,承保面积增加了约1.5亿亩,增产超过500亿斤。
从具体实践来看,保险机构对于三大主粮的保障力度,以及通过上述两类农险产品提供保障的水平也在逐渐提升。以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为例,2023年承保三大主粮保险面积约1亿亩,提供风险保障近830亿元,服务制种种植户1.1万户次,在12个省份落地高标准农田保险项目,提供风险保障21亿元。2024年一季度,公司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提供风险保障约165亿元,同比增长超18%;保费收入约5.8亿元,同比增长超12%。
龚福权是江苏扬州邗江区公道镇湖滨村的种粮大户,尽管去年种植的小麦发生病害,他今年仍对扩大种植面积充满底气:“去年我投保了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后来发生病害,保险公司迅速支付了赔款,让我种粮心里有了底。今年我扩大了种植面积,新承包了4000多亩土地。”龚福权底气的来源就是小麦完全成本保险。今年春节前,龚福权在财险江苏省分公司为4500多亩小麦投保了完全成本保险。2023年,分公司累计承保中央政策性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面积超310万亩,为超19万户次粮农提供风险保障约33.86亿元,支付赔款超8700万元。目前,分公司已完成承办区域内的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工作,承保率达到100%。今年,分公司围绕三大主粮“提标、增品、扩面”持续发力,积极做好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工作,逐步由单一种植保险向保成本与价格并举的保障体系升级,同时探索开展种植收入保险。
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全国每九碗饭就有一碗龙江粮”。去年7-9月,受台风及汛期强降雨影响,黑龙江局部地区发生大规模洪涝灾害,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田大面积受损,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益。紧急关头,阳光财险为依安县大豆、玉米提供的种植收入保险发挥了重要作用。灾害发生后,阳光财险立刻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查勘定损,并结合人工定损数据将2738万元赔款支付给了受灾农户,大幅度平抑了受灾农户的收入损失,防止农户因灾返贫致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保险机构在推动农险服务水平过程中不断加强科技赋能,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结合卫星遥感、、猪脸识别、牛纹识别等技术,大幅提高精准定损和精准理赔水平,缩短结案周期。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此前表示,据初步测算统计,通过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农险服务结案周期可以缩短三分之二。
2023年下半年,财险徐州市新沂支公司通过应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更精准、更真实地掌握了中标辖区内三个乡镇的农田状况,为1.2余万户农户提供了9426万元的风险保障。同时,支公司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业灾情,科学合理配置查勘定损力量,帮助农户准确快速评估受灾面积和程度,累计为1万多户次定损220万元,大幅提升了承保理赔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这类服务操作和应用规范并没有统一标准,建议制定相关服务的行业指南或技术标准,保证数据采集和技术处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升行业技术应用水平。
“同时,应推动数据共享机制,以大数据更好赋能行业创新发展和灾害应对能力。推动农业生产数据、气象数据、灾损数据、价格数据等信息共享,为保险产品开发和风险减量管理提供全面信息支持,有效提升农业保险的整体服务能力。”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希震说。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巨灾保险制度、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重点方向提出具体要求,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农业保险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未来,保险业应当继续积极创新,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全面提质增效。
“我们将在全面推进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工作的同时,通过优化农业保险险种设计、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能力、配合政府做好宣传,加强风险管理、持续科技赋能等举措,整合、担保、、气象和遥感等外部资源,不断‘提标、增品、扩面’,力争为农户提供更全面、更高层次的风险保障,助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中国人寿有关负责人说。
在希震看来,未来,农业产业在传统生产方式外,将进一步向智能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农业物流仓储业、乡村服务业等方向拓展,保险行业应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作用,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全面持续提升我国农业发展韧性。
希震认为,深化产品创新,要持续拓宽农业保险覆盖半径。过去十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的投保面积分别增长了23%、85%和58%,覆盖率达到70%以上,保险服务质效全面提升,但是特色保险、涉农保险的产品品类和保障程度上仍有不足。在“大食物观”下,应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风险保障体系,在重点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各类的有效供给保障,全面聚焦于粮油糖肉蛋奶鱼果菜茶的生产风险,做好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围绕新型设施农业、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发推广设施农业保险、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和高标准农田保险,为国家粮食安全织密保险“安全网”。
而再保险作为保险行业生态系统的最后环节,是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忠曜认为,再保险应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作用,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等重要生产领域服务水平,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提升渔业产业保障能力,全力服务“蓝色粮仓”“水上牧场”建设。
同时,再保险应充分发挥化解农业大灾风险的“安全阀”和“调控器”作用,助力灾后农业快速恢复生产,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规模化转型;以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收入保险等新型险种,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和比较优势;加大林草碳汇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发挥在双碳领域的独特优势,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