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高标田”的节水账

 新闻中心     |      2024-07-26

  在位于赖家坡的中川园区高标准农田示范点上,王淑英正忙着给小麦浇收获前的最后一次水。“这里有1000多亩地,小麦从播种到收获,要浇七八遍水,浇一遍水也就四五天的时间,我一个人完全能顾得过来!”说起自己如今的工作,王淑英感到非常骄傲。

  一个身材瘦小的女人能管护得了1000多亩地?这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数据代替经验,设备代替人力,昔日的“苦干家”变成了如今的“指挥家”。王淑英说,当了一辈子庄稼人,昔日熬夜排队、挥铁锨、抡锄头、打毛渠,查看漏水、挖土堵口式的大田漫灌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需走进云控中心,操作一下设备,地头的水泵就会启动,汩汩清水沿着管道缓缓流入田间,水、肥直接“喂”到小麦根系。

  传统大田漫灌一年到头只需要浇三次水,如今有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技术后,浇水次数却变成了七八次,这样还划算吗?

  中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工作人员仇小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大田漫灌,一亩地一次用水近130立方米,一年下来要用将近400立方米水,改用滴灌,一亩地一次用水才20多立方米,一年下来只需用水200立方米。

  省水省肥省力,作物产量也更高。近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建设的22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处处可见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技术,一条条滴灌管带搭建起一张“活”的灌溉网,科技的力量将荒芜、废弃的盐碱地变为良田。

  在铧尖村的油菜制种基地,技术负责人何亮现场向记者“晒”起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技术的好处:“滴灌带精准铺设到了每棵作物的根部,不仅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水分,还能抑制杂草生长。”何亮感慨道,正因为有了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新技术才得以大显身手,在解放了农民双手的同时,推动农业生产“量质双升”。

  在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区农林水务局农业科负责人李江山向记者介绍,通过统一代建、集中实施,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撂荒地整治、生态修复、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建成“路成网、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高效农田末端用水体系,同时,合理布局水源工程、配水管网,建设蓄水池64座、总库容31万立方米,配套相应泵站、干管、支管,强化了农田供需平衡调节能力。如今,秦王川片区耕地地力贫瘠、分布零散、大水漫灌的发展短板不复存在,土沟渠和自然河沟引水过程中的渗漏浪费问题也得到解决,建成集中连片、宜机械化作业、高效节水灌溉型农田,提高了耕地种植水资源利用率,节水率近50%,兰州新区高效节水农田面积在今年有望达到25万亩以上。